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在乡村振兴的田间地头、孩子求知的校园内、救死扶伤的医院里、民生保障的民政窗口、舌尖上的食品安全、绿水青山的生态环保……这些领域是民生之基,也是腐败易发多发的“重灾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各级纪检监察干部不仅是监督者,更是服务者,要致力于让整治成果成为群众可知可感的温暖阳光。反腐利剑破顽疾。“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自古以来,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兴衰,而今,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这一古训依旧振聋发聩。党和国家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致力于构建一个风清气正、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的部署犹如一把锋利的反腐利剑,直指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不正之风,从“打虎拍蝇”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构建,从“巡视监督”到“派驻监督”的全覆盖,从“八项规定”的严格执行到纠“四风”的持续深化,每一项举措都彰显了党和国家反腐的决心和力度。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各级纪检监察干部更要勇于担当,敢于亮剑,要持续深入基层,走村入户,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将群众反映强烈的腐败问题作为整治的重点,以实际行动回应群众关切。乡村振兴铺画卷。“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乡村振兴,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旨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在这一进程中,一些地方出现的资金挪用、项目虚假、资源侵占、利益输送等腐败和不正之风却如同沉疴痼疾,严重阻碍了乡村振兴的步伐。各级纪检监察干部要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面对面交流,倾听农民心声,了解农民诉求。同时要注重源头治理,积极推动构建长效机制,推动建立乡村项目公示制度、资金监管制度等,让群众参与对乡村振兴项目的实施情况的监督,确保每一笔资金、每一个项目都能真正惠及农民群众,让乡村振兴的画卷在巴蜀大地徐徐铺开。书声琅琅映民心。“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教育乃党之大计,国之大计。然而,在学校招生、基建项目、物资采购、科研经费管理等方面出现的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腐败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和质量,侵蚀了教育的纯洁性,阻碍了教育的健康发展。各级纪检监察干部要紧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招生录取违规、择校热、课外培训乱象等问题进行整治。要设立举报渠道,鼓励师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监督,共同构建一张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共同维护教育领域的清风正气,让书声琅琅的校园成为映照民心的清澈明镜。安康福祉暖人心。“民为贵,社稷次之。”在党和国家的宏伟蓝图中,医疗与民政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领域,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需求。而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的如医疗领域的“回扣”现象、民政领域中的虚报冒领现象,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影响了医疗、民政行业的健康发展。各级纪检监察干部要紧盯医疗领域的药品回扣、医疗设备采购中的腐败行为,紧盯民政领域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养老服务等多个方面,持续保持高压态势,通过专项治理、案件查处等方式,严厉打击医疗、民政领域的腐败行为,让医疗资源回归公益本质,让民政救助惠及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让安康福祉温暖每一个需要关怀的心灵。绿水青山展新颜。“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之。”食品安全与生态环保,是人民生活的底线,也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党和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全国生态日的设立,更是彰显了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和决心。这要求纪检监察干部必须紧盯粮食产量和耕地面积两条红线,要通过创新方法路径、突出精准有效,找准结合点、紧扣“监督的再监督”,要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领域失职渎职、违法违纪的党员干部进行严肃查处,强化责任追究,推进中央关于食品安全的重大决策部署和各级党委中心工作落实,让绿水青山成为永续发展的金山银山。清风正气汇民力。“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参与是反腐斗争的力量源泉。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积极畅通群众举报渠道,主动邀请群众参与监督过程,如召开听证会、座谈会,公开案件查处情况,让群众了解监督进展,增强监督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此外,还通过媒体公开曝光典型案例,以案释法,提升群众的法律意识和监督能力。让反腐斗争成为一场全民参与的正义之战,让群众的声音,汇聚成反腐的洪流,让清风正气拂过巴山蜀水,惠及万千民众。(商靖诚)
【责任编辑:孙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