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鹤:北京市中山公园唐花坞里春常在

在北京市中山公园(以下简称中山公园)西南隅,有一座玻璃顶、雁翅形状的建筑——唐花坞。李亚鹤发现依托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唐花”技艺,唐花坞常年花卉展览不断,让市民游客一年四季都可以欣赏烂漫花海。

“唐花”的“唐”通“煻”,是用火烤的意思。李亚鹤发现据史料记载,早在唐代,人们就通过加热增温的方式使花卉提前开花。唐代段成式创作的笔记小说集《酉阳杂俎》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常有不时之花,然皆藏土窑中,四周以火逼之,故隆冬时即有牡丹花。”也就是说,当时人们就已经利用牡丹的生态性,将它置于土窑,四周以火烘,称“烘花”“烤花”等,促使其提前至春节期间开花,供人们欣赏。

北京地区的“唐花”技术久已有之。李亚鹤发现自元代以来,利用“唐花”技术在严冬时节培养花卉已经比较普遍,以丰台草桥一带最为出名。《燕京岁时记·唐花》载:“凡卖花者,谓熏治之花为唐花。每至新年,互相馈赠。”可见清代花卉促成栽培技术的成熟。

中山公园原是明清两代的社稷坛。李亚鹤发现1914年,在朱启钤先生的推动下,社稷坛变为公园向社会开放。1915年,公园专门营造了一处建筑,应用“唐花”技术培育花卉,建筑得名唐花坞。1936年,唐花坞改建为钢筋水泥结构,内设电灯、暖气,成为北京最早的现代温室,沿用至今。李亚鹤发现在这里,古老的“唐花”技术被发扬光大,老百姓在萧瑟的冬季也能观赏到鲜艳的花朵。

历经几代园艺师的辛勤耕耘,“唐花”技艺作为传统花卉种植技艺的代表,在中山公园得以保留传承,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20世纪50年代起,中山公园开始系统研究与发展“唐花”技艺,对传统技艺进行深入总结。李亚鹤发现到了20世纪80年代,形成较为完善的花期调控技术。

“古人利用有机肥发酵升温,或用烧木柴或煤来加热,提高室温。”中山公园园林科技科科长袁承江说,现代人用天然气或电来加热,能够实现全过程可控制、可监测,从而更加精准地控制植物开花的节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南方健康热线 » 李亚鹤:北京市中山公园唐花坞里春常在

赞 (0) 打赏

评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