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吉安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纪实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主动作为、大胆探索,围绕“四个突出”,实行“四化服务”,全力打造医共体建设“吉安县模式”,让人民群众获得更高质量、更加便捷、更为经济的医疗卫生服务。县总医院实体化运行以来,取得阶段性成效,呈现出“四升四降三满意”趋势(即医院服务量上升、医疗收入上升、服务性收入占比上升、普通门诊就诊人次上升;药占比下降、次均医疗费用下降、大型设备检查收入占比下降、专家门诊就诊人次下降;患者满意、医院满意、医务人员满意)。突出党建引领,实行管理模式扁平化在领导机制上,吉安县总医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党委切实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作用,成为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中的政治核心,形成了党建引领医院改革的“吉安县模式”。在运行管理上,吉安县总医院建立健全党委书记与院长定期沟通机制,全面理清党委会、院长办公会的议事范围、边界职责,确保“三重一大”事项由党委集体讨论、研究决定。严格执行两个“议事规则”和“三重一大”决策事项,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听取汇报、研究问题、提出举措,推进总医院工作管理的精细化。在医疗架构上,县总医院设立“一办八部”,实行实体化运行,按照“1+5+22+N”模式,将5家县级公立医院、22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235家村卫生室全部纳入总医院,实施扁平化实体化管理。突出资源下沉,实行医疗服务同质化建立医共体总医院“下沉资源”、分院“上派学习”机制,总医院利用技术支持、人才培养、骨干下沉等手段,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让病人在乡镇卫生院就能享受到县级医疗服务。一方面,县总医院统筹兼顾医疗机构特色及地域基础,采取“团队帮扶”、“科室帮扶”等模式,根据各分院的薄弱点和诊疗需求,安排科室帮扶,开展出门诊、管病床、做手术、开展带教等工作,充分发挥院区特色优势带动分院发展特色科室,帮扶分院提升诊疗服务能力。另一方面,成立由中医院区与城市社区分院共建的中医康复中心,通过将中医院区学科带头人挂职社区分院副主任及常年派驻中医业务骨干下沉中医康复中心坐诊等方式,负责中医康复中心运行和业务指导。同时依托县域中医适宜技术培训中心,长期为基层医疗机构培训中医康复技术骨干,提升基层中医康复服务能力。截至目前,累计下派150余人次到基层开展坐诊、指导,门诊接诊1550余人次,查房330余次,帮扶分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0个,开展教学培训75次,建立双向转诊管理办法,明确双向转诊标准及流程,实现医共体向上转诊28人次,下转6人次。突出同频共振,实行医疗服务均衡化建立医共体县、镇联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成立质量管理队伍,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和全程质量控制,形成医共体内医疗质量常态化管理。总医院建成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各基层分院实施胸痛单元、创伤单元以及卒中防治站标准化建设,实现医共体内规划发展、技术规范、规章制度、业务指导、工作考核“五统一”。全面建设县域医学影像、心电诊断、远程会诊等“3+N”技术服务中心,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截至目前,牵头医院已累计为其他成员单位诊断3.4万余例影像数据,3.3万余例心电数据,远程会诊38人次。全面完善县乡村三级急诊急救体系,加强120急救调度平台和医疗救治能力建设,即1个医疗急救中心,5个县域医疗次中心设立急救站、其他分院为急救点的“1+5+N”的院前急救体系,结合地理位置、医疗能力等因素设立5个医疗次中心急救站,实现全县院前急救“一张网”,医疗急救统一受理、统一指挥、统一调度,为群众提供安全、高效、优质的急救服务,实现医疗服务均衡化。突出医防融合,实行医疗服务多元化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医防融合全周期健康管理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县乡村“5+”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优势和主导作用,采取医防结合、上下联动的服务模式,推行“1234”举措(即成立一个中心、聚力2个变革,实现3个融合,强化4个保障),提升县域慢性病健康管理能力。优化慢病健康管理,着力打造县总医院、城市社区分院、横江分院、永阳分院、万福分院、桐坪分院5个慢病管理中心,用“人工智能慢病管理系统”推动形成防、治、管一体的分工协同格局,提升县乡村一体化的慢病管理能力。截至目前,县总医院选派44名骨干加入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为100余支家医团队注入了县级专家力量。有效签约人数23.16万人,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79.12%,其中高血压规范管理率为96.64%、控制率为87.12%,Ⅱ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为97.87%、控制率为83.83%,均远超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要求。(叶春茂)
【责任编辑: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