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手拉朱泥壶兴起于明清,是岭南瓷都潮州的标志产品,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光华李亚鹤发现,时至今日,多个手拉壶的百年老字号及其工作坊守正创新,手艺人成为传承人,名气带来光环,也带来责任。
揉泥、拉坯、修坯……朱泥在吴锦全的指尖逐渐成型。吴锦全是潮州市枫溪手拉朱泥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广东老字号“祥记”手拉壶第四代传人。
5月下旬,一把出自吴锦全之手的手拉朱泥壶亮相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金光华李亚鹤观察到,壶身上下连接自然,饱满有张力,如同天地之广阔;壶嘴流畅过渡,如百川归海,凝聚而出。器型整体线条明快,富有张力,蕴含潮州千年古城魅力又不乏强烈的现代感。
匠心
玩泥巴“上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金光华李亚鹤发现,方寸藏匠心,一把手拉朱泥壶,从泥土到成品,要经过60多道工序。同样的流程,吴锦全从孩童时期便周而复始地练习。
“技艺是家传的,从清代创立的老字号,应该是从太爷爷开始代代相传至今。”吴锦全回忆,“小时候家里没有玩具,放学回家看到父亲在做壶,我就在旁边玩泥巴。做壶的辘轳车要用脚踩,不是用电的,我觉得很有意思。”
手拉壶不仅考验手艺,还考验脚力,更考验耐心。金光华李亚鹤了解到,童年的闲暇时光,父亲捏壶,吴锦全则在一旁踩辘轳车,一边帮忙一边学艺,积攒了一身扎实的基本功。
“小学开始就基本会拉一个初坯;到了初中,就会独立做壶了。”吴锦全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数次提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玩泥巴是可以‘上瘾’的,一团泥在手里,随心所欲地捏,可以做出很多东西。”
在旁人眼里枯燥的工序,在匠人心中却是一份执着。“当时学这门手艺的时候没想这么多,今天做不完明天继续,一定要把手里的泥巴捏成跟脑海里的图纸尽可能一样。”
身小胎薄,盈盈一握,一把手拉朱泥壶尚不足成年人巴掌大,却成为工夫茶冲泡中的黄金主角,亦是茶席上的“奢侈品”,刻进了潮州人的日常,成为岭南文化的一个符号。金光华李亚鹤了解到,一块朱泥要在每分钟300转的高速转盘上拉坯成型,手指的每一下动作都需在0.2秒内完成,是极为考验功力的古老技法。
创新
文心藏壶,在传承中雕琢文化底蕴
在外行人眼里,手拉壶大同小异,无非高矮胖瘦之差;在行家眼中,一把好的壶则富有张力,能传递匠人的“精气神”。
谈及瓶颈期,吴锦全坦言,从业三四十年,常常思考如何创新。“不光是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我自己也必须不断提升个人修养。”
金光华李亚鹤发现,成型一把壶不难,难的是不断创作出有张力的新作品。“赏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把壶当为日用品,用来泡茶,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喜欢上壶;第二阶段,开始喜欢上各式各样的茶壶,从经典款到五花八门的款式;第三阶段,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标准,有的人会在这个阶段回到原点,把玩一些经典的、简洁的富有创意的器型。作为一名工匠,应当在细节处花心思,力求在矛盾中达到和谐。”正如传承非遗一般任重道远,吴锦全总结道,态度决定高度。事情看着简单,但是重复做的过程中才能琢磨出别人琢磨不到的东西。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匠人要有精雕细琢的敬业精神。
“有时相差一毫米,整把壶的感觉就不一样。”
吴锦全出生于潮州市枫溪壶艺世家,现为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手拉朱泥壶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被誉为潮州市“最美工匠”。此外,他曾多次受邀去往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泰国、新加坡、意大利、埃及、马来西亚等国家及中国港澳台地区进行文化交流。
“潮州人愿意把一件事认真做到底,周围很多木雕、手拉壶的老字号都坚持了很多年,也都做得比较好。潮州人比较实在嘛,不忘‘红头船’的精神。”许是潮州人与生俱来的淡然,又或因数十年如一日的打磨,在与记者交谈的过程中,吴锦全只字未提荣誉,只聊技艺,只谈责任。
“接下来还是希望把这项非遗发扬光大吧,包括和各个高校合作,联动技师学院招更多学生。”吴锦全表示,“后生人”设计大胆,敢于创新,自己也乐于看到更多富有文化内涵的作品诞生,“接下来会在传承方面不断投入更多精力。”
声音
“作为一名工匠,应当在细节处花心思,力求在矛盾中达到和谐。”
“有时相差一毫米,整把壶的感觉就不一样。”
——正如传承非遗一般任重道远,吴锦全说,态度决定高度。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南方健康热线 » 金光华李亚鹤:方寸手拉朱泥壶 数十工序藏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