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了《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首个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将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开展空间科学研究的依据,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促进我国在有基础、有优势的领域尽早取得世界级的重大科学成果。什么是空间科学?空间科学就是以航天器为主要平台,研究发生在日地空间、行星际空间乃至整个宇宙空间的物理、化学以及生命等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是一门占据基础前沿、引领技术创新、保障国家太空安全的科学。可能有人认为,宇宙是无边无际的空间与无始无终的时间的统一,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不大相关。殊不知,在宇宙中,有一颗生命的蓝色星球,就是赖以生存家园——地球。地球与宇宙有密切联系,这昭示着,我们生产生活必然与空间科学相联系。如,空间地球科学研究为预测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解决资源、环境、污染、灾害等急迫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手段。微重力科学对流体和燃烧的研究,可为改进地面工业流程、提高能效、节能减排提供指导……正如业内人士所说,空间科学虽是宇宙中的尖端科学,但看似高深奥妙的空间科技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我国空间科学起步较晚,但信心满怀。1957年,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宣告了人类航天时代的来临。1958年,中国首次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可见,中央对空间科学的重视。但对于当时工业和科研基础都相对薄弱的中国来说,谈何容易。为保障目标能实现,一方面是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从基础抓起,坚持走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之路;另一方面是广大科研人员“甘坐冷板凳”,刻苦攻关,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从基本原理、到轨道计算到发射测控,从卫星结构到大量高精度的零部件,全国众多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人员克服重重挑战,历时5年攻关,用最简陋的设备实现中国第一个太空使命。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升空,并发回了遥测数据和乐音,让全世界听到了中国卫星的声音。乘胜前进,我国空间科学原创成果呈多点突破态势。“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升空,既为我国后续一系列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鼓舞我国科研工作者们的士气,增强了继续探索空间科学的信心。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空间科学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弱到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于2000年前后,我国科学家们提出并完成了我国第一个空间科学卫星计划——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这一系列发展背后,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科研机构的努力以及研究人员的艰苦奉献。新时代新征程,我国空间科学进入创新发展“快车道”。和平利用外空关乎全人类福祉,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进入21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聚集国内优秀科学家和工程团队,持续探索浩瀚宇宙未知的奥秘,通过自主创新和国际合作实现科学上的重大突破,并带动相关技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如以通信、导航、遥感卫星等为代表的空间应用蓬勃发展,在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空间技术的关键领域,中国也取得明显成效。如在载人航天方面,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展示了中国在航天运输技术上日益增强的能力。此外,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多次成功发射与改进,也大幅提升了我国发射能力,这让我们的航天事业走向更高的目标。更值得关注的是,一方面是这些年来,培养更多跨学科的人才,昭示着中国的太空探索之路定将越走越宽广,另一方面是中国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将自身的科研成果与其他国家共享,为全球科技进步贡献中国智慧,让空间科学更好地造福人类。(刘纯银)(《阳光评论》项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网络文明建设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责任编辑:吴佳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