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开启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成为了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代主题,“改革”二字的份量、内涵和站位也愈发沉重、丰富和高远。莫要利用改革的声势,把改革当借口,假借改革名义,拿着改革的“尚方宝剑”,擎着改革的“染色旗帜”,穿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隐身衣”、躲进“青纱帐”,要让改革提升人民的幸福感,获得人民的信服感。莫让改革成为进度慢的搪塞词。改革的目的就是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解决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某些干部把看了当深入了解,把说了当做了,问到了查到了,就说体制正在改革、制度正在完善、事情正在办,满足于“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让改革变了味。改革不能当口号来念,也不能照书本想当然。许多问题正是积病已久,才更需要及时地改革。进一步深化改革就是要啃多年啃不下的硬骨头,对于传统的遗留多年的问题不能因为纠治时间长、耗费精力多就磨洋工、耍表面功夫,把这一任的问题拖给下一任干,老问题始终积重难返。道固远,笃行可至;事虽巨,坚为必成。改革不是托词,而是一股干劲,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改革的车轮方能稳步向前。莫让改革成为落实差的遮羞布。改革不落地,再好的政策也是纸上谈兵。一些干部沉迷于文山字海中找亮点、纸上雕花写汇报,拿着改革的名义,跟群众“打游击”,和中央“唱反调”,忽悠百姓,应付了事,假“功成不必在我”之名,行“变相消极怠政”之实。真正领会改革精神,不折不扣的落实下去的太少。改革不是掩盖落实的遮羞布,而是落实的放大镜。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一竿子插到底的落实下去,唯有落实,才能见成效,不能只在“冰上空转”,屡推不动,做无用功;改革要见效,需投以“想改革”的十分热情、“干改革”的坚定毅力、“为民改”的不变初心,发扬“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工作作风,朝着改革目标持续奋进,不可“三分钟热度”,只见文字不见效。莫让改革成为犯错误的保命符。改革有成本,但不是所有错误都能美其名曰改革成本。一些领导干部将曲解的“三个区分开来”奉为圭臬,利用改革成本的名义,打着“改革”的旗号,把胡作非为视为敢闯敢试。有些打着“改革”旗号做出的错误决定、不该做的重大工程项目、仅仅为了个人政绩搞的面子工程,被一句“改革成本”、“改革阵痛”而美化甚至逃脱责任。改革不是犯错的保命符,而是实干的定风珠。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只剩下“硬骨头”,保证改革落实,要用好改革这把“攻坚利刃”,因地制宜找准改革方向,发挥好制度优势。一切从群众出发、从实际出发、从实处着手、用实效说话,坚决摒弃面子工程、个人政绩,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抓好各项具体措施,确保把为人民幸福的各项改革部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四川省仁寿县委组织部 杨国强)
【责任编辑:孙轲】